銅的冶煉
從銅礦中開采出來的銅礦石,經過選礦成為含銅品位較高的銅精礦或者說是銅礦砂,銅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銅及銅制品。
工業上使用的銅有電解銅(含銅99.9%~99.95%)和精銅(含銅99.0%~99.7%)兩種。銅冶金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但至今銅的冶煉仍以火法治煉為主,其產量約占世界銅產量的85%,現代濕法冶煉的技術正在逐步推廣。
1、通過熔融冶煉和電解精火煉生產出電解銅,一般適于高品位的硫化銅礦。通過選礦提高到20-30%,作為銅精礦,在密閉鼓風爐、電爐進行造锍熔煉,再在另一種反射爐內經過氧化精煉脫雜,或鑄成陽極板進行電解,獲得品位高達99.9%的電解銅。
2、除了銅精礦之外,廢銅也是精煉銅的主要原料,包括舊廢銅和新廢銅,舊廢銅來自舊設備和舊機器,廢棄的樓房和地下管道;新廢銅來自加工廠棄掉的銅屑(銅材的產出比約為50%),一般廢銅供應較穩定,由廢銅和其他類似材料生產出的銅,也稱為再生銅。
3、濕法煉銅:
所謂膽銅法又稱濕法煉銅,就是把鐵放在膽礬(硫酸銅)溶液里,人們把這種溶液稱為膽水,以膽礬中的銅離子被金屬鐵所置換而成為單質銅沉積下來的一種產銅方法。我國在西漢時期已觀察到并記載了“曾青化鐵為銅”的現象。到了宋代,我國已把膽銅法應用于生產上,并使之成為大量生產銅的主要方法之一了。該法一船適于低品位的氧化銅,生產出的精銅為電積銅。 濕法冶煉技術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但其適用范圍卻有局限性,并不是所有銅礦的冶煉都可采用該種工藝。濕法冶煉技術的提高及應用的推廣,降低了銅的生產成本,提高了銅礦產能,短期內增加了社會資源供給,造成社會總供給的相對過剩,對價格有拉動作用。
|